01
我们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人:
他们喜欢用非常笃定的口吻和你说:“你一定是如何如何了”、“你肯定怎么样怎么样了”、“你看,我就说你应该怎样怎样吧~”
如果这个人说的话真符合你自身的情境,你可能会有种 “千里遇知音” 的欢愉感,可遗憾的是,真正的知音,从来都是难觅的。
换言之,那些自带傲娇神情,以为甚是了解我们的人,通常来讲,都不是真的了解我们,而是喜欢随意判断、随意给他人贴标签罢了。
然后呢,更要命的是,你心平静气地说:“你说的那个人,不是我”。
可 ta 听闻后,不但不相信,还用更加意味深长的眼神望着你,好像 ta 洞穿了一切似的:“哎呀,你就是那样的,就别和我装了”。
这时候,你总不能把自己解剖成砧板上的寿司一样,片片展示给 ta 看吧?
你只能忍着内心早已吐了一千八百遍的槽点,懒得搭理转身离去;又或者面若桃花地苦笑道:“你美/你帅,你有理”。
不管哪种方案,有一点是肯定的:这种自以为是的 “我懂你”,已经帮你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鸿沟。
为了搭建跨越鸿沟的桥梁,我们需要先了解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:投射。
02
经常研究心理学的读者,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很基本的概念 —— 投射。
投射是什么意思呢?
就是说一个人自身就好像一部放映机,里面有底片,有操作杆。投射的过程,就是这个底片通过放映机来呈像的过程 —— 我们在幕布上看到什么,是因为这个底片里有什么。
换言之,我们把自己拥有的情感、意志、行为动机等强加给另外一个人,这就是 “投射”。
很显然,那个遭到我们反对意见还坚信自己很了解我们的人,就是在玩一个叫做 “投射”的游戏。
所以,即便 ta 听见了我们反对的呐喊,但TA仍然坚信不疑自己所理解的就是我们,那是因为,ta 只能看见自己底片上有的东西,看不见底片之外的东西。
那又是为什么,一个人会在关系中喜欢玩这种投射的游戏呢?
因为 ta 自身的需要。
投射,算是心理上的一种防御机制,也就是说: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心灵不受到伤害,我们可能会在关系中启动投射这种防御机制。
比方说,前两天,我的文章中谈到了一些和性有关系的话题。
有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,大意是:我印象中的你应该是优雅的、知性的、友善的,而不是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 “做爱” 这种字眼的粗俗人。
那个读者还说,我让她很失望,向我宣告:“我要取关你!”
很显然,在这位读者眼里,我是分裂的:
首先,于这位读者而言,我是一个如知心姐姐般的存在,身上都是布满闪光的人格特质,美好得像个天使一般。
我们可以把这种投射,叫作 “理想化投射”,它代表了我们理想自我的一部分;
其次,在这位读者眼里,由于我使用了 “做爱” 这样的词汇,她看到了一个粗俗的、丑陋的我的形象。
我们可以把这种投射,叫作 “负向性投射”,它代表的是我们自身不能接纳自己的一部分。
这位读者之所以在看到我在谈及性的时候,会愤怒,当然并不是因为我真的是一个粗俗不堪的恶魔,而是她自己自身把性看做是一件羞耻的、不能公开讨论的事情。
她不能接纳自己用一种放松的心态去看待性关系,如果她这样做了,她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。
而我写的文章恰恰勾起了她内心对性的羞耻感,她承受不了,所以把内心的对于性的恶魔感受,投射给了我,这样,才能保证她是好的,是优雅的。
03
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 “投射” 常常导致关系出现鸿沟,是因为我们常常在关系中,体验到别人对我们进行的负向性的投射,即:
你是坏的,你是糟糕,你是不好的。
这样的投射,会让我们体验到挫败感,然后就会开始攻击对方,或者攻击关系,从而导致两败俱伤。
比方说,我有一个女性朋友,我们叫她小红吧。在我们这群和小红走得比较近的朋友眼里,她是一个聪明能干、勤快独立的女性。
但是在小红老公的眼里,小红却是一个懒散的、不爱做家务的、没什么主见的人,而且他老公也经常这样对小红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小红曾经试图和老公据理力争,说自己不是那样的人,可老公就是不听,坚信她就是如自己所言,懒散又没用。
结果可想而知,婚前经常打扫卫生,把家料理得窗明几净的小红,在婚后完全不做家务,真的满足了先生对于她的 “期待”。
为什么小红明明不是懒散没用的,她的老公非要说她是这样一个人呢?
这也就是在问:他为什么非要把小红投射成一个不那么好的人呢?
答案是:在小红的这段婚姻关系里,小红很早就体验到自己的老公能力不是很强,各方面也不是特别优秀。
所以,她潜意识里有很多对老公的不满,尽管这些不满没有通过语言表达,但还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传递出来了。
小红的老公接受到这样的无意识传递,觉察到自己在小红那里是个没价值的人。
为了让自己有价值,他只能也选择剥夺小红的价值。于是,就通过投射的方式,把小红的价值给剥夺了。如此这般,小红夫妇二人的关系,才能够以这种不太健康的方法、维持到了现在。
在这个案例中,你可以清晰地了解,投射之所以产生,是因为在关系中的一方,首先使用了攻击,而另一方为了自保,用投射的方式来进行回击。
04
人,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。除了先天基因不同,我们还拥有不同的原生家庭、成长经历、出身背景、个人财富、外表颜值……
这决定了,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密仪器,有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同。
不记得哪部电影里有句这样的台词:当我说 “我爱你” 的时候,和你想说的 “我爱你”,是完全不同的含义。
不要再轻易地去人为制造 “我懂你” 了。真正的懂得,一定是建立在深深的理解、接纳基础之上。
…
作者 | 杨思远,专栏作者、心理咨询师,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,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。本文转载自公号“胡慎之”(ID:hushenzhixl)